智能后视镜的今生来世
智能后视镜在汽车后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前有行车记录仪,后有汽车智能AI。
根据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到从2014年至今,智能后视镜的关注热度,相比较行车记录仪,可以说智能后视镜这个市场一直非常冷清,直至在2016年6月27号出现了一次爆发性的增长,又如同过山车般下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探个究竟:
在智能后视镜刚“出道”的时候有朋友认为它就是带了一块屏幕、搭载了一个系统的后视镜,和普通的行车记录仪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误区?
一、是因为智能后视镜,本身这个名词就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汽车后视镜
二、是既然是后视镜,就是把行车记录仪做成了后视镜的模样,换汤不换药。
三、如果用行车记录仪替代了汽车后视镜,那么汽车后视镜本质的功能就失效了。
但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东西既可以替代现有的普通后视镜又比普通行车记录仪要强,因为智能后视镜基于安卓系统,可以为车主提供基于车联网体验的车载影音娱乐,形成一个以车厢为载体的移动工具。
事实是残酷的,在汽车后市场上,带安卓系统的车载平板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已经有取代智能后视镜,重新成为市场的主力产品,综合考虑,智能后视镜的下滑是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价格、伪需求、安全性、流量、内容、产品本身。
价格
一般男性消费者对于电子类产品都有莫名的喜好,但是对于这个车上的新朋友好像并不感冒,智能后视镜在他们看来只是打着智能的噱头,高高在上的价格导致观望的消费者居多。
实用性、伪需求
带了导航和影音娱乐功能的行车记录仪水涨船高,性能强劲、花样繁多的它真的可以让用户解放双手,爱不释手?消费者在对这种新兴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下,又有几个愿意成为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安全性
脱离安全谈功能不是耍流氓?对于一般驾驶员尤其是新手司机,行车记录固然重要,对于保存现场,判断纠纷提供有力的依据,简单稳定的产品可能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丰富的功能是否会造成行车上的安全隐患,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流量
2016年,一次微密事件,让智能后视镜受到阻碍,使整个车联网行业都对流量卡避而远之。归根到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实现智能后视镜联网,必须支付流量费用。
如果是单纯的导航使用,基本上流量都够用,但是一旦涉及到娱乐影音,或者wifi热点共享,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资深玩家,可能你的流量卡还不足以支撑你的应用,流量费用也会随之蹭蹭蹭的往上跳,那么势必然就会增加一项用车成本,这个相信换谁都不乐意,而对于厂家,又有多少可以突破这个无限制流量的瓶颈呢?运营商流量虽然越来越便宜,蚊子再小也是肉。
内容
在互动社交的物联网时代,市场仍然缺乏基于车联网硬件的音频内容,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智能后视镜搭载的音频软件,都是从手机端移植过来的,不管是通过后视镜自带的喇叭播放,还是通过FM发射在汽车音响上播放,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为本身音源就很差。
除此之外,内容本身也有问题。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是车主,开车的时候什么是离不开的?我们除了需要不断的更新高品质的音乐之外,还需要更加贴合驾驶场景的音频内容,还需要时下最火的互联网自媒体音频内容,然而并没有。
这些缺点使智能后视镜除了导航之外没有体验上的黏性,当下强需求才是硬道理。
产品本身
智能后视镜在2016年突然止步不前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产品本身。
更多的厂家通过价格战优势占领市场,靠卖低端低价低廉的产品,从中走量,殊不知这样就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
这种模式决定了智能后视镜的质量先天好不到哪里去。为了打价格战和营销战,就必须压缩生产成本,一些正规的企业好不容易研发测试一年以上的时间,等出厂的时候就傻眼了,价格比你便宜,性能还比你高两代,消费者根本分辨不了,渐渐地,从良币变身劣币。
随着时间的慢慢积累,车主对智能后视镜产品的信任,终于在2016年爆发,产品退换货率到达顶峰,整个行业乃至代理商经销商都对该产品丧失了信心,整个市场惨淡一片。
不过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行业的过热会有一窝蜂的投机者,适当的冷静可以让智能后视镜的各大厂家更好的思考智能后视镜应该配备什么样的配置,多少的功能才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智能后视镜正在进行一轮新一轮的洗牌。
总结点评
京东‘小米米家智能后视镜’,主打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前车碰撞提醒、车道偏离提醒、前车起步提醒,集各种安全辅助功能与一身,为您保驾护航。
支付宝信用租‘地狗V镜’,实时查车,路况视频,车队跟车,多端同步,黑科技的缔造者,实不实用,一试便知!
心动不如行动,感兴趣的小伙伴都去看一看。